山东省第六地质大队待遇

山东省第六地质大队待遇:山东地质队的待遇还是可以的。月工资大约5000元左右,加上年终奖职工年平均工资8万。

微信号:jy00200200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地质专业职称有哪些,需要一些什么条件?

地质专业职称主要有助理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之一、土木工程;

第二、岩石工程;

第三、土岩方;

第四、窑炉;

第五、隧道工程;

第六、需要条件:

1.本科毕业后任助理级3年以上;

2.大专毕业后任助理级4年以上;

3.中专毕业后任助理级5年以上。

4、对任助理级年限不够的,必须是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4年以上;

5、大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10年以上;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历届获奖情况

附:历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名单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刘铁铸 上海市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良臣 新疆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陆忠骥 山东煤田地质勘探公司,高级工程师

周世泰 冶金部东北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胡惠民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梁珍廷 广西有色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蒋兴泉 核工业华北地质勘探公司,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马宗晋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田在艺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宝珺 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研究所,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杜乐天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汪仲英 地质矿产部探矿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丁中一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

张本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文杰 煤炭部福建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宏骥 地矿部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崇佑 地矿部江西省地矿局调研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集磊 有色甘肃地质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广润 地矿部湖北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兆宇 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巩志根 核工业华南地勘局293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龚茂清 冶金部西南地勘局,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邓起东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绵平 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於崇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志琴 地矿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安芷生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赵澄林 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游振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张宗祜 地矿部水工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光鼎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肖序常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袁秉衡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物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康玉柱 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光宇 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明桂地质矿产部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钱佐国 化工部地质矿山局云南地质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何伯墀 有色西北地质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许惠龙 煤田地质总局山西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祝延修 武警部队黄金指挥部九支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殷鸿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国栋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夏林圻地质矿产部西安地矿所,研究员

张文堂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江天寿 地质矿产部探矿工艺研究所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何继善 中南工业大学,教授(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维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特别奖获得者(只颁发了这一次):

程裕淇地质矿产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鸿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孙殿卿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东生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杏垣国家地震局地质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董申保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张云湘 地质矿产部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金琪 地质矿产部西南石油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冯志强 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俊杰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长庆石油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万程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河南煤田地质局,高级工程师

王世忠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14支队,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陈光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裴荣富 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纪舜 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增昭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郝石生 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张卓元 成都理工学院,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杨遵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德馨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海涛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中立 地矿部甘肃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永基 冶金部中南地质勘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包家宝 地矿部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石礼炎 地矿部福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贵明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文恒 煤田地质总局江西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金庆焕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学仁 化工部四川化工地质勘查院,高级工程师

王秋华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辽河石油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熊光楚 有色北京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毓川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见义 北京石油勘探开发院,教授级高工(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鹤龄 淮南理工学院,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翟裕生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金景福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郝诒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令智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廷栋 国土资源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耀如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工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管海晏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云岭 胜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继良 大庆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殷先明 甘肃省地勘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兆洪 化工辽宁地质勘察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吕国安 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覃慕陶 广东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黄第藩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北京开发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思田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袁学诚 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 旭 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张一伟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卢良兆 长春科技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叶连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 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彭熹 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潘元林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蒋炳南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新星公司西北石油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潘龙驹 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勘查中心地质资料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启民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吴奇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骆耀南 国土资源部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姜剑虹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黑龙江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福同 国土资源部新疆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王铁冠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龚再升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廖椿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蒋 志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杜汝霖 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教授

何国琦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获得者:

汪集旸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大赉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耀霖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多 吉, *** 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王保群 核工业地质局二一六大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培君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研究员

倪 斌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秦 震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姚伯初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何自新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正辅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赵文智 中石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季强,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李阳,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汉漪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成善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刘本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赵文津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夏代祥  *** 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叶天竺  中国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童晓光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双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丕龙  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锡友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山东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永样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文昌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崔盛芹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教授

张培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蔡希源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悌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孙革  吉林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曾勇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教授

郑亚东  北京大学,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傅家谟,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李四光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李惠,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刘敬党 ,中国化工地质矿山总局辽宁化工地质勘查院

朱伟林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有限公司科技委

张金带,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周海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公司

李干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

徐水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刘玉书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6地质队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陈均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马永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弭力,中国地质科学院

刘敦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周新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郝守刚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黄润秋,成都理工大学 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张善文,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阎凤增 ,中国武警黄金指挥部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占游, 核工业二O三研究所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邓运华,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高级地质师(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才金,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京彬,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 宏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杜金虎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杨经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洪友崇, 北京自然博物馆 研究员

彭善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金之钧,中国石化股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王世称, 吉林大学 教授

朱筱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杨克明,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杨华,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董连慧,新疆 *** 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工

廖香俊, 海南省地质局(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研究员教授级高工

王宇,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教授级高工(二级)

熊盛青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教授级高工

谢玉洪,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高级工程师

朱恒银,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工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邹才能,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李子颖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

汪啸风,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原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

宋国奇,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工

毛景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获得者:

武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唐辉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

夏庆龙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郭旭升,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

赵贤正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

夏毓亮,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王香增,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丁俊,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张训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王佟,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

宋 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

杜时贵, 绍兴文理学院

殷跃平,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教师奖获得者:

舒良树,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颜丹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付锁堂,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来明,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振峰,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郝蜀民,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燕长海,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刘鸿飞, *** 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高级工程师

范立民,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潘彤,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沈树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潘桂棠,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研究员

侯增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员

蒋少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

彭建兵, 长安大学 教授

赖绍聪, 西北大学 教授

[山东省]山东地矿局高级职称,山东地矿局高级职称公示

中国地质大学招收区调研究方向委培硕士学位研究生始末

顾德林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以 1∶ 5 万区域地质调查为主的基础地质研究任务日趋繁重。为缓解当时区调队伍中较高层次的中青年技术人才的短缺,使新颁布的行业标准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 1∶ 50000) ( DZ/T001—91) 》更好地实施,不断提高区调图幅质量和区域地质研究水平,原地质矿产部直属单位管理局和教育司委托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和武汉) 招收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方向的代培硕士学位研究生,先后共招两期,分别于 1996 年、1999 年毕业。这些毕业生在区调行业为提高我国区域地质研究水平和区域地质调查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这次招收委托代培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实践,为中国地质大学招收大批委培生提供了经验,亦为中国地质大学后来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打下了基础。

一、招生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陆续开展了 1∶ 100 万和 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当时采用的填图工作 *** 基本是学习苏联的。局部地区也开展了1∶ 5万区域地质填图,其工作 *** 也是从苏联学来的。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欧美地质科学和地质填图 *** 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1986 年,原地矿部设立了 “1∶ 5 万区调中地质填图 *** 研究”项目,并列入部 “七五”重点科技攻关第十六项 ( 编号 86016 -02) ,开展我国花岗岩、变质岩、沉积岩发育区的 1∶ 5 万区调填图 *** 研究并委托原地矿司 ( 后改名直管局) 负责织组实施。项目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 “把当代地质科学领域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 *** 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改革传统的区调填图 *** 。在既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有关的先进填图 *** ,又包容我国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典型试验区进行填图实践和研究,突破目前地质填图 *** 的技术难点,总结和创立一套适合我国特色的花岗岩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地质填图 *** ,以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质图,赶上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和水平。”经过 4 年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典型区专题实践,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区的 1∶ 5万地质填图 *** 体系,其更大特点在于: 把当代地层学、沉积学、岩浆岩石学、变质岩石学、变质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与 1∶ 5 万区域地质填图紧密结合融会贯通,在学术理论上和 1∶ 5 万区域地质填图的实践上都具有深远意义和实用价值。在项目进行的后期,这套填图工作 *** 在全国 1∶ 5 万区调填图中推广,同时原地矿部按照新填图 *** 制定了 1∶ 5 万区域地质调查的行业规范———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 1∶ 50000) ( DZ/T001—91) 》,全国区调行业学习新 *** 、应用新 *** 形成了热潮,我国的基础地质研究和区域地质调查质量正向着新的水平迈进。

“区域地质调查是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系统的地面地质填图、遥感地质解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同位素年龄测定、岩矿测试、古生物 ( 包括微体古生物) 鉴定等综合研究手段,阐明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石、岩浆活动等基本特征及其与矿产的关系,为矿产普查提供方向和依据,为工农业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提供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这是一项既具专业性又具综合性的工作,要求进行区调工作的技术人员要具有扎实的基础地质理论和较强的综合研究能力,还要具有较多的野外工作经验。但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参加区调工作的部分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够理想,基础地质理论掌握较弱,吸收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技术较慢,综合研究能力较差,且野外实践经验较少。

“七五”末,原地矿部决定,到20 世纪末完成200 万 km2面积的1∶ 5 万区调。要完成这一战略目标是相当困难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原地矿部直管局加大了部署。不但省区调队进行 1∶ 5 万区调,有些勘探队亦进入区调行列,进行 1∶ 5 万区调。同时一些地质院校也参加 1∶ 5 万区调工作。我有幸自 1989 年开始,步入 1∶ 5 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为了尽快掌握地质填图 *** 和管理要求,经常参加一些 1∶ 5 万区调项目的设计审查、野外验收和最终验收,学习新、老区域地质调查 *** 和区域地质调查管理。同时亦了解了这些单位参加区调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筹备和招生

1992 年秋,部直管局区调处在西安召开秦岭造山带填图经验交流会,我参加了会议。会间原地矿部直管局区调处陈克强处长征求我对当时区调工作的意见时,我谈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勘探队进行 1∶ 5 万区调的图幅质量问题; 其二是参加 1∶ 5 万区调的部分技术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较高层次中青年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陈处长问我有什么办法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我说 “你出钱,我出力,培养一部分较高层次中青年技术人才,然后由他们再带动他们的队友,逐渐提高区调技术人员的素质。”我解释为: 采取委托代培硕士研究生的办法培养区调队的项目技术负责和填图组组长,这些学员毕业后回原单位参加1∶ 5万区调工作,可以担任 1∶ 5 万区调项目技术负责,或者担任项目负责人,甚至可担任区调队的区调质量管理工作。难题是培养经费问题,但也有解决的渠道。例如国家下拨给地矿部 1∶ 5 万区调地勘经费平均费用为 28 万元/幅,而拨给地质院校的地勘费为 22 万元/幅,其余 6 万元是作为人工费扣除了。可将院校参加区调的图幅经费扣除的人员工资部分( 每幅图 6 万元) 作为培养经费。招生名额请部教育司向教育部申请增加委培生名额。陈处长当场就和我讨论了具体工作步骤和招生单位。我提出,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和武汉)是地质矿产部的直属院校,由我们先招生试点,待条件成熟 ( 资金和招生名额) 后再扩大到其他院校。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主要招收北方的学员,而中国地质大学 ( 武汉)则招收南方的学员。当晚,我和参加会议的索书田老师草拟了招生简章和培养方案。回京后,我向区调所所长谭应佳教授、系主任吴正文教授和教务处做了汇报,他们都同意和支持这项工作,中国地质大学区调所和教务处对招生简章和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方向委托代培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修改,并向部教育司提出招生申请。期间,陈克强处长到部教育司和直管局就委培生的招生和培养经费的落实做了大量具体工作。

经过多方努力,于 1993 年 6 月 20 日地矿部直管局和教育司联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矿局 ( 厅) 发出 《关于招收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方向委托代培硕士学位研究生函( 地直函 [1993] 052 号) 》,文中强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以 1∶ 5万区域地质调查为主的基础地质研究任务日趋繁重。为缓解现有区调队伍中较高层次的中青年技术人才短缺,使新颁布的行业标准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 1∶ 50000) 》 ( 编号 DZ/T0001—91) 更好地实施,不断提高区调图幅质量和区域地质研究水平,上一个新台阶,经研究,从1993 年8 月起,由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和武汉) 招收20 名区域地质研究方向的委托代培硕士学位研究生。经费由部 “八五”后 3 年新增该校 4 个图幅 ( 北京和武汉各 2 个图幅) 的费用基础上,每幅再增加 6 万元 ( 共 24 万元) 解决。文件的两个附件是招生简章和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方向委托代培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附件一:

招生简章

经地矿部教育司批准,部直管局同意,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和中国地质大学 ( 武汉) 于 1993 年招收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方向委托代培硕士学位研究生各 10 名。

研究方向: 区域地质调查

学制: 2 ~3 年

招生对象与条件: 各地矿局 ( 厅) 区调队技术骨干。本科毕业,具有 4 年以上 ( 含 4 年) 实践经验,工作能力强,有一定外语基础,身体健康,年龄 45 岁以下。

招生办法:

1. 由两名高级职称同行专家推荐,经省地矿局 ( 厅) 及所在单位政审合格、批准。各个省局 ( 厅)推荐 2 名。

2. 推荐由各省局 ( 厅) 向两校统一办理,并随寄体检表,本科 ( 含函授本科) 毕业证书复印件及推荐书,政审材料,于 1993 年 7 月 10 日前寄往校教务处 [东北、西北、华北及山东省报名材料寄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 中南、西南、华东 ( 除山东省) 报名材料寄中国地质大学 ( 武汉) ]。

3. 被推荐者参加由学校单独命题的入学考试,考前参加外语、数学、政治及专业基础的补习班。入学考试合格者,录取为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入学时间由 1993 年 8 月算起。

4. 经费: 在校期间的培养费、完成生产与学位论文各项费用及野外津贴等全部费用,由部 “八五”后 3 年新增给学校的 4 幅图的费用基础上,每幅再增加 6 万元,即按 28 万元/幅全额下达。学生在校期间的工资、书报费、医疗费、探亲费、福利等待遇由原单位负责。

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 武汉)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四日

附件二:

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方向委托代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具有扎实的岩石、地层、构造及矿产等基础地质理论,系统掌握区调中的新理论、新 *** 、新技术,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专业文献,具有区调生产、科研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区调人才。

二、学制与教学安排

学制: 两年半

教学安排 ( 见下表)

教学安排表 ( 委托代培研究生) ( 初定)

第二学期末进行专题报告。

学位进修生之一学年在校学习,修满规定的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三、研究方向

根据委托单位需要及区调图幅的具体情况,围绕总的培养目标,设立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学及矿产等研究方向,初步拟定为:

岩石学方向:

1. 沉积岩岩石学 2. 变质岩岩石学 ( 含显微构造) 3. 岩浆岩岩石学

地层学方向:

4. 地层古地理学 5. 沉积古地理学 6. 生物地层学

构造学方向:

7. 区域地质力学 8. 岩石流变学 9. 遥感构造地质学

10. 区域构造学 11. 构造地质学

矿产地质方向:

12. 金属矿产 13. 非金属矿产

四、课程设置

硕士学位必须修满 30 ~ 32 个学分,其课程设置分公共必修课、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及读书报告。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公共必修课 ( 13 学分)

1. 马列主义理论课 90 学时 4 学分

2. 之一外国语 160 学时 6 学分

3. 应用数学 60 学时 3 学分

学位必修课 ( 7 学分)

1. 1∶ 5 万区调规范及区调管理 20 学时 1 学分

2. 沉积岩区地质与填图 20 学时 1 学分

3. 花岗岩区地质与填图 20 学时 1 学分

4. 变质岩区地质与填图 20 学时 1 学分

5. 现代构造学 30 学时 1. 5 学分

6. 地质构造变形分析 30 学时 1. 5 学分

选修课 ( 选满 8 ~10 学分)

1. 算法语言 80 学时 4 学分

2. 应变测量与分析 30 学时 1. 5 学分

3. 显微构造学 30 学时 1. 5 学分

4. 岩石流变学 30 学时 1. 5 学分

5. 地层学新理论、新 *** 40 学时 2 学分

6. 沉积岩专题 30 学时 1. 5 学分

7. 岩浆专题 30 学时 1. 5 学分

8. 岩浆动力学 30 学时 1. 5 学分

9. 变质岩专题 30 学时 1. 5 学分

10. 金属矿产地质专题 30 学时 1. 5 学分

11. 非金属矿产地质专题 30 学时 1. 5 学分

12. 现代测试 *** 简介 20 学时 1 学分

13. 岩石化学在区调中的应用 30 学时 1. 5 学分

14. 遥感在区调中的应用 30 学时 1. 5 学分

15. 物探 *** 在区调中的应用 20 学时 1 学分

读书报告 ( 2 学分)

在学习期间必须完成 1 篇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围绕论文选题作文献综述。读书报告公开宣读,通过后取得 2 学分。

五、野外地质调查、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参加 1∶ 5 万区调图幅的踏勘、剖面测制、填图及专题研究与野外验收全过程。加强实践性环节,结合专题研究,广泛收集资料,参加样品测试与成果分析处理,在此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的编写。

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 武汉)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四日

文件下达后,各省开始报名,由于当时正处于地质行业最不景气的时期,加之正值夏天,区调技术骨干正在野外工作,报名工作直到 9 月中旬结束。材料到达后,中国地质大学和区调处一起进行了审查,最后确定 8 名学员入学。他们是青海区调综合地质大队 2名,甘肃地质科学研究所 1 名,甘肃之一地质队 1 名,河北区调研究所 2 名,辽宁区调队1 名,黑龙江之一区调大队 1 名。这 8 名学员都为男生,都是 20 世纪 80 年代的本科毕业生或函授本科毕业生。在原单位都参加过 1∶ 5 万区调工作,有些还参加过 1∶ 20 万区调,大部分都为项目的正、副技术负责人,个别为填图组组长,野外地质调查经验丰富。学员于 1993 年 9 月中旬入学。至此,中国地质大学之一届委培区调研究生班招生工作圆满结束。

三、培 养

1. 补课

按照部教育司批准的区域地质研究方向委托代培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以下简称培养方案) ,学员入学后就应编入硕士学位研究生班按课表进修硕士生课程,但这些学员尚未进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当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有外语、数学 3、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于这批学生长期从事野外地质调查,外语、数学由于长期不用而生疏,其专业知识虽然都在用,但让他们完整地答题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确保这些学员能通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我们调整了教学计划,专门安排基础课教员对他们进行外语、数学补课,并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辅导。经过学员和老师们 3 个多月的共同努力,这些学员都顺利地通过了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真正取得了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

2. 导师选择

导师的安排采取学员选择和安排相结合的原则,考虑的因素包括学员想侧重的专业和实习地点的安排。当时中国地质大学正在进行的 1∶ 5 万区调的图幅共 5 幅图,其中由宋鸿林、李志忠两位教授负责的河北省 1∶ 5 万兴隆幅和六道河幅,区内除主要为中、新元古代的沉积地层外,还有变质岩区,构造也较复杂; 另一个测区在山东省中部,沂水县城以北地区,共 3 幅 1∶ 5 万图幅,区内水、火、变齐全,沂沭断裂带 ( 郯庐断裂的山东部分)在测区内通过。这 3 幅图区调,由我负责,聘请游振东教授当顾问,陈建强副教授、苏尚国老师参加图幅工作。最后河北兴隆项目安排 3 位学生,由宋鸿林、李志忠两位教授任导师; 山东沂水项目安排 5 位学生,由游振东教授、陈建强副教授、顾德林副教授任导师。

3. 课堂教学

由于之一学期没有进行学位课中基础课 ( 外语、数学、计算机语言等) 的学习,不能中途插班上这些课。1994 年春天即区调研究生班第二学期开学后,考虑到夏天的野外实习都是参加 1∶ 5 万区域地质调查,我们给安排了专业学位课,如 1∶ 5 万区调规范及区调管理、三大岩类区地质与填图、现代构造学及地质构造变形分析等。由于这批学员都参加过 1∶ 5 万区调工作,上这些课时采用教员主讲,提出问题,大家讨论,教员总结的 *** ,或者请学员介绍参加过的 1∶ 5 万区调图幅成果和工作 *** ,大家进行讨论,指出不足,提出工作建议,收到良好效果。

之一届区调研究生班的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主要安排课堂学习。按照培养方案要求,集中学习了公共必修课、部分学位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了扩大学员的知识面,要求学员尽量多听一些选修课。

4. 生产实践

野外生产实践分为河北队和山东队两队,以下仅记述山东队情况。

野外实习是学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更好时机。在野外实习前,我们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专业侧重和导师的意见,查阅该专业的研究 *** 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尽可能带上参考资料。1994 年 6 月初,我们出发去山东进行之一次生产实践。本队由教员 3 人、硕士研究生7 名、本科生7 名 ( 本科生出发时间为6 月底) 组成。实习时间共3 个月,完成约 2 幅图的生产任务。这次野外工作不仅仅是生产,而是现代地质理论和 1∶ 5 万区调填图工作 *** 野外讨论、研究和实验的过程。

由于这些硕士生大都有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实习开始就要求他们阅读测区前人工作成果,在充分野外踏勘后进行讨论,讨论的主题包括: ①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途径和可以作为专题研究的题目; ②工作部署的原则及工作布置; ③不同岩类区采用的工作 *** 和注意的问题; ④测区的填图单位划分。通过讨论,大家对测区内的填图单位划分、存在的地质问题、解决的途径、采用的工作 *** 都统一了认识。填图的过程实际是大家学习新的 1∶ 5 万地质填图工作 *** 过程,因此填图路线采用平行路线穿越的办法,路线上遇到什么岩类就用什么岩类区调填图工作 *** 填图,回到室内集体连图,如果遇到大片图连接困难时,就组织有关的填图组集体到野外追索和讨论,这样做主要是现场再次统一认识、统一工作 *** ,保证全队采用同一填图单位,确保图幅填图质量。

在全区路线填图结束后,要求所有参加填图的人都阅读地质草图,确定专题研究题目( 这些专题既是学员的学位论文,又是项目的专题研究内容) ,并根据各人专业侧重不同进行分工,各人根据自己专题的题目设计研究内容和野外收集资料的地点和路线,这样便于全队的工作安排。在实测地质剖面阶段,全队所有的人都参加实测剖面,但分工时除保证每一位学员都要参与不同岩类区的剖面测制外,还要兼顾各人的研究专题有所侧重,这样既保证了学员对不同岩类区工作 *** 的全面学习和全队生产任务的完成,又能保证各得其所,保证论文资料的收集齐全。野外结束前,要求各位学员进行小结。小结内容包括测区地质构造特征和专题研究的资料两部分,在专题研究部分要求提出室内研究工作内容和下一步计划。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学员在室内学习阶段能结合自己的论文,做一些实际工作。

第二次野外生产实践是在 1995 年夏天。野外工作之前,组织学员阅读测区成果草图,查阅测试结果,在熟悉全区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要求学员做好野外工作计划。野外工作主要根据学员工作计划,安排学员专题研究,进一步收集学位论文资料,进行必要的路线追索、取样等精细观察。

在第二次野外生产实践的后期,我们请游振东教授进行野外指导。一方面请游老师对我们近 3 年的工作进行审查,特别是对前人的工作成果有较大改变或我们工作中有重大发现的地段; 另一方面请游老师对典型地质现象进行讲解和指导,并对变质岩区填图工作 *** 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答疑。学员们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第二次生产实践的最后还安排一项重要任务是参加我们项目的野外验收。这一次出席我们项目野外验收会的专家有山东省地矿局地科处处长、区调管理专家、局区调质量监控组成员、中国地质大学科技处何科昭处长和专家赵崇贺教授,山东省地矿局的专家都是山东地质通,且对 1∶ 5 万区调填图工作 *** 及区调工作管理都有丰富的经验,因此要求学员把参加野外验收过程当做一个学习过程。既接受他们的质量审查,又学习他们先进的填图工作 *** ,也可当做我们的外聘老师的一次现场教学。会议期间,学员们和老师们一起认真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还主动请教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 学位论文和答辩

第二次生产实践后学员都转入室内研究和学位论文的编写。我们给学员提出如下要求: 其一,确保使用的资料的真实性,无论使用自己收集的资料还是使用别人收集的资料,都要进行认真审核,确保每一个数据、每一张插图都是真实的。其二,做各种测试和鉴定,凡是能自己动手的则自己动手,特别是岩矿鉴定需要自己观测。即使已有鉴定报告也需要自己检查一下,其目的是保证之一手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三,不要写成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式的论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是通过野外点、线、面的调查收集的资料,通过综合研究和科学总结而写成的,其地层、岩石、构造、矿产、地质发展史等章节齐全,面面俱到,而且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论文则要求就某一科学问题进行论证或讨论,最后得出一个恰当的科学结论。其四,论文要精简,如果经过适当修改就可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就更好。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每一位学员都完成了一篇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实际上也是一个教学过程,而对于这个班来说,也是委托培养单位对培养效果验收的过程。因此,我们聘请中国地质科学院区调处 ( 原地矿部直管局区调处) 原处长陈克强教授和当时的处长其和日格教授参加他们的答辩委员会 ( 后因陈克强教授有重要会议而未能出席) ,答辩委员会主席分别由吴正文教授和谭应佳教授担任,答辩委员还有邱家骧、周珣若、宋鸿林等教授。正式答辩前由各位导师主持,讲解了答辩的准备工作、答辩的注意事项等,并进行了试答辩。答辩时,学员们宣读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在回答答辩委员会和参会者提出的问题时,都能综合各方面的问题,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地做了回答,答辩委员会表示特别满意。最后都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论文答辩。

四、第二次招生

之一批学员毕业后,部教育司和直管局都很满意,并同意招收第二批 ( 第二届) 区域地质研究方向的委培硕士学位研究生。1996 年暑期进行招生,所有招生程序和之一届相同。这次中国地质大学也招了 8 名学生,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地矿局之一区调队 2 名,内蒙古自治区地矿局第二区调队 1 名,山西省地矿局区调队 1 名,山西省地矿局 214 地质队1 名,山东省地矿局区调队 2 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科学研究所 1 名。这 8 名学员都为男生。都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晚期 ~90 年代早期的本科毕业生,都参加过或正在从事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个别学员担任过 1∶ 20 万区域地质调查或 1∶ 5 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都希望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地质理论和地质工作 *** 。

第二届区域地质研究方向委培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之一届相同,培养过程也基本相同,只是生产实践和学位论文编写工作安排有所不同的。“九五”期间,中国地质大学共承担了 8 幅 1∶ 5 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地点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中固阳地区 3幅,多伦地区 5 幅,大部分学员的生产实践都安排在这两个队,个别学员因原单位也承担着区调任务,且是项目进行中途来参加学习的,就将他们的生产实习地点安排在原单位的原项目。其中仅一名学员随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生产实践和学位论文的编写。学员的学位论文取材相对分散,部分学员论文取材于中国地质大学承担的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区调项目; 另一部分学员论文则取材于原单位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区调项目。经过 3 年培养,都以优秀或优良的成绩毕业。

五、效 果

中国地质大学两届区域地质研究方向的委培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在区调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青海省一位学员还没有毕业就被局人事处选中,调局地科处负责全省的区调工作管理,后任地调院副院长和青海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所长。甘肃省的一位学员毕业后经过一阶段实践,调任地矿局地科处处长兼地调院总工,后任地矿局副总工程师等职。河北省两位学员毕业后正逢我国 1∶ 25 万区调试点工作,他们都参加了 1∶ 25 万承德幅区调试点项目,其中一位任项目负责。辽宁省学员毕业后被任命为省地矿局区调队总工程师。山西省一位学员在地调院专门管理区调项目,另一位学员参加青藏空白区 1∶ 25 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任项目负责人,成绩显著,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后来部分学生又攻读了博士学位,向更高层次迈进。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工作在区调工作之一线,为提高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和研究水平而努力工作。

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方向委托代培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为中国地质大学在培养在职工作人员高层次学历方面积累了一整套 *** 和经验,也为后来招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打下了基础。

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相当什么行政级别?

按照以前岗级的排法山东地矿局高级职称:高级工程师(也就是常说的副高)=副处级(也叫副县级)=副教授(学校里的职称)=副团级(部队里级别)。而在努力一下到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常说的正高)=处级( *** 里的县级)=教授(学校的职称)=正团级(部队里的级别)。即使如此,即使教高也不算高级干部,山东地矿局高级职称我国对高级干部的定义是正厅级以上。其实现在企业和学校去行政化了,和 *** 军队等实权部门同级,权利也不可同日而语啊山东地矿局高级职称

这个问题我以前答过

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高级工程师怎么 ***

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高级工程师的 *** 需要按照《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申请。具体 *** 步骤如下:

1、报名:申请人需将申请材料报送给授予证书的考试机构,联系当地所在省及自治区负责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工作部门,填写报名表,缴纳报名费等。

2、考试:申请人按要求参加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专业技术人员考试,考试分为理论知识笔试和技能实操考核两部分。

3、鉴定:申请人考试结束后,授予证书的考试机构根据考试结果,对符合条件的考生组织技术工作经历、技术交流等活动,让其进一步检验技术能力。

4、颁发:申请人须通过鉴定后方可颁发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从而正式成为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高级工程师。

此外,申请人如有相关工作经历,也可以直接申请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但仍需提交相关材料,并进行在职培训和技术鉴定考核。